第347章 灯塔计划-《1444,拜占庭再起》
第(2/3)页
无论他们是否认可,以撒都得告诉各级官员,他们当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身的成长,而非为了高人一等,获取特权,公务员只是一份与农民和工人类似的工作,而非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
东帝国境内所有的单纯文官都是没有贵族头衔和个人特权的,要是不想在战争,科学,文化和海外探索上做出贡献,一辈子也就是个普通人,作为回报,以撒给他们的薪水极其丰厚,满足一家人的日常消耗绰绰有余,连奢侈品也消费得起。
即使是东罗马帝国的宰相伊苏尔特,他也是因为多年之前在苏尔特的守城战而获得爵位,军队中,与他爵位相等的军功贵族大有人在。
官员们并不生产任何财富,属于彻彻底底的脱产者,他们只是服务者,而非监管者,现在由皇帝供养,那就服务于皇帝,将来由人民供养,那就服务于人民。
东罗马帝国本来就有庞大政府和文官集团的传统,以撒所构建的这个公务员体系,正是要对这些不符合近代化发展趋势的东西做出限制。
官员特权来自于政府,也反过来作用于政府,政府权力的不受限制不仅会导致贪污腐败的大量滋生,还会对皇权和民权产生严重威胁,过度臃肿的行政部门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冗官冗员,对社会的过分监管会使科学与文化全都陷入停滞,当下的确是稳定了,但对民族未来有百害而无一利。
与更需要汗水的技术和无论怎样都能找到出路的文学不同,更加抽象性的科学与艺术需要开放包容的意识形态,需要“天才”,需要一个容得下“天才”的社会环境,一个容忍“离经背道”的社会思潮,一个允许个人疯想的舆论氛围,一个足以支持“天才”始终成长的繁荣盛世。
复兴的东罗马帝国成功满足了以上几点的全部要求,在这里,民间科学家可以在报纸上对皇家科学院的新研究提出大胆的质疑,普通百姓也能在公开场所对政府部门的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发表文章,对皇帝提出辛辣的讽刺,尽管皇帝从来不看。
当然,这种思潮上的革新只在大城市中有所萌芽,尤其是君士坦丁堡,几乎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科学文化的绝对中心。
在繁华而富裕的君士坦丁堡,酒馆里,集市上,教堂外,到处都是满怀希望的梦想者,资本家,发明家,航海家,文学家,他们以此为目标,并发自内心地认为,在这片开明与富饶之土,一切梦想均有实现的可能,也有实现的机会。
现在,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皇帝开始将对人才的搜寻,吸引,培养和保护定为基本国策,鼓励思考,资助梦想,用大量的世俗利益来吸引各国人才,将他们安置在爱琴海沿岸的大城市中,为帝国的思想革新和产业革命添砖加瓦。
在大航海运动和东罗马复兴的影响下,意大利的衰败已是定局,经济下行,民生枯寂,似乎离当年思想中心的地位越来越远。
然而,以撒十分清楚,无论是识字率,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还是个人财富,意大利都位居西方世界的榜首,过去几百年的积累尚未完全败尽,已经孕育出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巨匠和科技明星,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败亡又岂是一朝一夕。
以撒的人才引进计划也主要针对意大利半岛,目标是文艺复兴的众多人才,从文学到艺术,从技术到科学,无所不包。
后人常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导致大量东罗马人才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因此开展,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而有失公允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早在君士坦丁堡沦陷的很久以前便出现了苗头,文艺复兴的本质也从来不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艺术的追寻,而是资产阶级引导下的新文化运动。
无论如何,这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是非常先进的,属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旗手,他们让普罗大众的目光从虚无缥缈的“神”转向活生生的“人”,这才致使了这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艺术,文学,科学……这些都只是思想革命的附带品。
以撒将这个计划命名为灯塔计划,旨在把东罗马帝国打造成吸引各国人才的“文明灯塔”,只要你足够有才,来到君士坦丁堡后,要什么就有什么。
喜欢金银?皇帝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喜欢房子?皇帝会按皇家宫殿的标准给你建。
喜欢美女?查士丁尼皇子的切尔克斯女奴任你挑选。
就算抛开这些,君士坦丁堡的生活水平也冠绝整个地中海世界,对外国人的吸引力绝对遥遥领先。
灯塔计划吸引到的第一个天才是来自芬奇小镇的列奥纳多,这位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被丰厚的报酬吸引到了君士坦丁堡,为大皇宫绘制完翻修图纸后,本应收工回家的他被软磨硬泡地留了下来,住进了君士坦丁堡金角湾区一座风景如画的住宅,开始在帝国各地游玩绘画,偶尔也会接一些建筑学订单。
随着威尼斯的灭亡和佛罗伦萨的政变,两座意大利重要城邦双双衰落,东罗马帝国也适时地将灯塔计划向外延伸,除增加经费外,吸引目标也不再局限于人才。
如果你没有才干,但是有钱,一样能够拿到君士坦丁堡的公民权,皇帝不管你这些钱是抢劫来的还是贪污来的,存入君士坦丁堡银行,在君士坦丁堡消费,那都是一件对帝国有利的大好事。
于是,仅在这几个月,灯塔计划的执行公署就从意大利招揽到了十几名人才和为数更多的富豪,其中包括了不少寻求政治避难的争权失败者和贪官污吏,皇帝也一概接纳,拒绝将他们交还给原来国家。
如果能够将这种氛围继续营造下去,君士坦丁堡的财富,技术和文化都将不断攀升,人才难得自不多说,争权失败的公子王孙是干涉他国内政的最好口舌,贪官污吏更是会将原先国家的机密情报泄露一空。
当然,这种通道自然是单向的,要是其余小国胆敢接纳东罗马叛逃者,皇帝的舰队会告诉他们,谁才是地中海的绝对霸主。
“陛下亲阅,《奥斯曼编年史》基本编修完毕,共包含从奥斯曼一世起兵到布尔萨沦陷共173年的历史,除编年史主体外,还附带了每一位奥斯曼君主和个别有为大臣的纪传,共五卷一百零五万字,修史成员共一百三十余人,望陛下嘉奖。”
落款是皇家史官莱克。
以撒将信件放在一边,微微点头。
在大力鼓励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东罗马帝国也设立了社会科学研究所,同样下属几个部门,分别是人文,地理和历史,负责教育的开展,语言的研究,各国风土的记述,国土资源的测绘和历史资料的整理编修。
在编修历史时,几个部门会团结协作,听从研究所负责人的统一调度,尽可能地将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涵盖进去。
这部《奥斯曼编年史》是东罗马帝国编写的第一部外国历史,对奥斯曼从起家到灭亡的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和较为公正的评点,是以撒编写历史的一次实践,也是对奥斯曼帝国的一种尊重。
当然,由于西方世界其实没有类似东方王朝那样源远流长的修史传统,民间记录也比较有限,这部《奥斯曼编年史》在字数和细节上均不如东方王朝的不少史书,主体部分是比较简略的编年史而非纪传史,篇幅上仅有《宋史》的五分之一,《元史》的二分之一,连伊尔汗国编写的《史集》都不如。
不过,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人都相信,往后的几本著作肯定会越来越好。
负责编修历史的皇家史官莱克在这本著作上着实花费了不少功夫,他虽然为人跳脱,但在修史上倒是勤勤恳恳,完成一部史书,也算圆了毕生的梦想。
以撒收起思绪,提起笔,批下几行字,对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表示赞许。
对于一个具备悠久历史的文明来说,文学资料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前人对后人的伟大贡献,还是一种极佳的舆论宣传机会,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后人对某一个文明的看法,增强本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向心力。
接下来,社会科学研究所还会编纂《威尼斯史》和《墨西卡土著城邦史》,前者要求详细公正,后者要求服务政治。
没办法,威尼斯才刚刚灭亡,当事人都还活着,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已经深入人心,只能稍微夹带一些私货,不然就失去了被后人用作参考的价值。
至于阿兹特克,他们的历史到底怎么样,由以撒决定,他们的黑点也压根不需要胡编乱造,选择性地阐述事实,再配上一点栩栩如生的插图,就足以引起后人发自内心的偏见。
关于他们的历史资料都被以撒收缴了上来,外人是得不到的,后人想要了解这个文明,只能通过东罗马帝国官方编纂的历史记录。
如果有朝一日,就算新大陆的混血土著独立了,他们也会对自己的祖先嗤之以鼻,在文化与信仰上依旧是亲罗马的。
第(2/3)页